三明村民入深山采草药,发现宝物……政府马上介入
日前,永安市西洋镇在该镇的蚌口村大煞岭山脚与林田村石门山界河的大蜡烛山崖壁上,发现凿刻于元朝至正廿二年(公元1362年)的“福神”摩崖石刻。在两节期间,西洋镇掀起新一轮挖掘“福”文化热潮。
蚌口村村民罗旺财到人迹罕至的深山采草药时发现石刻线索并上报。经西洋镇组织人员堪察、清理,发现这一“福神”石刻。
“福神”石刻,
该石崖总高为55.5米,凿字处与河床的垂直高度为23米,镌刻崖面为21.3度倾斜俯壁;“福神”为金文小篆体,字宽为147厘米,字高204厘米,二字等高,间距是256厘米,从右至左横着排列。落款“元至正廿二年天中永宁里合众”13个字,亦为小篆字体, 13个小篆字长宽平均各约17厘米。
如此之大体量,藏于深山无人识的摩崖石刻遗存,令人叹为观止。
660年前的古时工匠到底是用何种方法,将字凿于如此之高的峭壁上?即便现在修复如此庞大的工程,都需辅以机械设备,同时还花费了35个工日,艰难的将21米长的树干,斜倚在峭壁上,才完成了对该处石刻的修复与描红工作。
都说山是本色水是源,旧时区划自坑源、林田、上石、忠络、蚌口、外桂至霞岭古称为“永宁里”,源于紫云山的良丰一蚌口溪,为该地的水路运输航道,全长35公里,四周青山伫立,两岸怪石憐峋,河道迂回蜿蜒,上下落差213米,共有399处湾道,99口深潭,最窄处林田村“石门”界河面,仅为5.14米宽幅,而最最惊险的,当数“福神”石刻下游,呈倒8字型,环绕“蜡烛山”山墩的“门钩转”,若不熟此地形者,进去后人和船往往就地打转,无法走出,较之九龙溪的险峻有过之而无不及。元代先人于此作“福神”石刻,应该是先辈们旨在祈诸神福佑,保护一路顺风顺水,平安无事的初衷。
蚌口“福神”象征着“永宁里”人们最质朴的心愿和期待, 在历史的长河中,已延续传承了660年,寓意深远。这不就是福建“福”文化,福往福来,世世代代的伟大信念和不懈追求的体现吗?
来源:西洋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