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事,三明一企业不仅负债累累,老板夫妻还分别获刑
一夫妻经营一家化肥厂,为了业务发展需要,他们以2%到3.5%的月息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达数千万元。然而,因投资规模过大,资金周转困难,夫妻二人最终无法按时归本金及支付利息给借款人。最后,夫妻二人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经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夫妻二人分别获刑。http://res.smnet.com.cn/a/10001/201805/2ee6571dd7f9b5a0180f5f31811885ec.jpeg1扩大生产丈夫四处“融资”53岁的李某与妻子钟某在永安市经营一家公司,主要生产有机肥。公司成立于2008年,当时公司的注册资金150万元,其中李某夫妇自有资金大约只有80万元左右,其他的资金是向他人借贷的。公司前期经营规模比较小,产量也不多。为扩大生产规模,2011年,李某开始考虑公司进行改造升级的事情。公司要进行设备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就需要大量资金。可钱从哪里来?借吧!李某和妻子钟某商量过后,决定开始大模“融资”。“公司因为扩大生产需要资金,我们需要你的帮助,回报高,见效快……”2011年9月的一天,李某联系上朋友黄某凯,以扩大生产需要资金为由向其借了23万元,并约定高额月息。在随后的日子里。李某还以同样的理由向陈某、刘某、赵某等139人借钱,共计金额11243.6万元。借来的钱除了用于公司生产,很大一部分被李某用来支付高额利息。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李某每次所借的资金数额也越来越大。为了借到更多的钱,李某不得不提高利息来获得借款人的信任,从而借得更高数额的资金。就这样,从月息2%到到月息3.5%,这个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李某疲于四处借钱,最终陷入恶性循环。http://res.smnet.com.cn/a/10001/201805/ac23eaed04ba629961681989f769fa04.jpeg2为帮丈夫妻子出面筹款李某为了筹集资金四处奔波,作为妻子的钟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钟某的好闺蜜郑某得知了钟某想要“借钱”的情况后,便把她拉进自己的一个群。“这是我的好姐妺钟某,做化肥生意的,大家可以认识下。”郑某向群里的人介绍钟某。这个群有100多个人,经常组织活动,钟某也有参加。随着交往的深入,钟某告诉群友自己办了一个有机肥厂,现在正在扩建需要资金,如果谁手头有资金可以支持一下。消息发布出去后,陆续有人找到钟某,商量好利息、借款金额、还款时间后,这些人便爽快地借钱给钟某。李某夫妻一直支付利息到2015年4月,之后他们再也拿不出钱了。此后,迟迟收不到约定的利息,借款人纷纷向李某夫妻讨要。无奈之下,李某夫妻只能将自己名下的房产、车辆抵押出售,用来偿还利息。可是高额利息的无底洞根本就填不满。2016年8月15日,公安机关传唤李某到案接受调查,同日,顶不住压力的钟某也到公安机关投案。http://res.smnet.com.cn/a/10001/201805/aa5bb11a0921c644cd181ef110c1cc2a.jpeg3无力偿还夫妻接受刑罚2017年9月,永安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法院审理认为,永安某肥业有限公司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资金共计11243.6万元,数额巨大,李某作为公司法人代表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钟某作为直接责任人,其行为均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鉴于俩被告人系初犯,到案后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可以从轻处罚。最终,法院判决被告单位永安某肥业有限公司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罚金20万元。李某、钟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并处罚金15万元。随后,李某和钟某向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查明后,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故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http://res.smnet.com.cn/a/10001/201805/bbfaa1a64e8938962a8d2282d99cac32.jpeg法官提醒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首先要确定融资规模。筹资过多,或者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又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它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战略之初,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量力而行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同时,群众要坚决避免掉进非法集资的陷阱。一是对高息“诱饵”不动心。每当遇上诸如此类“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千万要抵挡住诱惑不盲目跟风。二是对老板“实力”不崇拜。有些老板花费巨资做广告、买头衔、搞宣传,用光鲜的“企业形象”忽悠和迷惑群众。因此,不能被某些企业天花乱坠的自吹自擂所迷惑。三是对熟人“热心”不轻信。非法集资大多借助传销手段,由于多是亲戚、朋友、熟人介绍、推销,一方面,容易取得信任;另一方面,碍于面子也不便推辞,这种方式更容易在民间渗透,危害面也更广。因此,面对熟人的好心和善意推销,得多长个心眼儿。来源:海峡法治在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