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连城县十大杰出历史人物,你认识几个?
2015年,连城县开展了“连城县十大历史人物”评选活动,经广泛征集、征求意见、初步筛选、投票海推、评委评定及县委确认,最终评选出以下连城杰出历史人物。你认识他们吗?连城县古代十大杰出历史人物
彭孙彭孙,字仲谋,连城县新泉镇龙溪村(今连城县新泉镇联溪村岭下)人。幼年读书,喜欢兵法之类书籍,希望自己长大能为国家保卫边疆,建立功勋。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诏令江南、福建等路募集兵员,彭孙“率里侠应募”入伍。皇祐四年(1052)~至和二年(1055)随李枢、狄青征战,初立军功,显示了他的战略战术才能。神宗熙宁四年(1071),渝州李光吉、泸州乞弟等人勾结交趾(今越南)郡王李乾德进攻西南边境。彭孙奉召进见商议对策时,根据西南边境的地理特点,主张围守缓战,断其联络,涣散敌方军心,可以不战自平。终因神宗采纳守边大将韩存宝主张大军进击的错误意见,而请求退归林下。后军事失利,神宗欲诛存宝,启用彭孙,彭孙力劝神宗,边境战乱频仍,不宜重处守疆大将,可宽限时日,让存宝从容布防以守,定能平息。元丰六年(1083)二月,西夏进击兰州、熙河等地。神宗召询彭孙,彭孙认为不可重兵进剿,建议取“坚壁以守,且耕且战”的“屯垦戍边”策略。结果,西夏遣使来贡,河西始平,增进了边境友好往来。
罗天麟摄于庙前镇水北村天麟庙罗天麟(1286~1346),元代福建连城县亨子堡(今文亨镇)人。元末闽西农民起义首领。家贫,世代佃耕为生。元至正四年(1344)夏,连城疫病流行,农田荒芜,百姓饥困,民不聊生。是年冬,天麟应募入伍,为连城军士。入军后,积极联络汉籍士卒,借茶楼酒馆针砭时弊,抨击元朝官员苛残暴虐行径,以激发士卒民族意识,并常借例行公事深入乡村联络准备,以其表弟隔川乡人陈积万家为驻地,进行联络活动,以图举义。至正六年六月,事泄,统治当局欲以谋叛罪下令捕杀罗天麟、陈积万。罗天麟闻讯,立即派人飞奔城外隔川乡,告知陈积万,下令各乡、村同时举义,诛杀村中蒙古管家“长上爹”后,迅即组织武装群众前来围城策应。罗天麟则在县城军营驻地号召汉军竖起义旗,手持利刃,直奔内衙,诛杀达鲁花赤等蒙古官吏,一举攻占县城。占领县城后,立即召集军事会议,商讨抗元行军部署,出榜安民,发布檄文,驰告各地,号召百姓举义反元。数日内,四方响应,投奔者达数千人。天麟、积万与军师饶梅生(连城白坑人)商义进军路线,分析当时形势,认为汀州乃府治所在地,敌人重兵驻防,兵多械精,不易攻取;而清流、宁化紧接连城,山城小县,兵力薄弱,易夺易守,且积万长期商盐于此,结交义士如林,可为发动,以扩军力,保证军需给养,进则易胜,退则易守。于是决定先取清流,转战宁化,雄视汀州。各地人民深恨蒙人肆虐,义军所到,沿途投奔起义者不可胜数。部队迅速扩展达数万人,军声大振。汀州知府、守备闻讯,惊惶万状,星夜上报,向朝廷告急。而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宁化后,立即挺进长汀,七月中旬占据汀城。罗天麟、陈积万随即分兵南攻上杭、武平,西略江西瑞金。汀属六县皆为义军所占。八月初,随即集中主力北上,经宁化、清流,转战归化、将乐,直抵顺昌,进逼延平(今南平市),拟沿闽江东下,直取福州,北上建宁(今建瓯)入浙江。元廷闻报,诏福建元帅府经略真宝、万户廉和尚出讨。八月又令江浙行省右丞忽都不花、江西行省右丞秃鲁统军合围。九月,汀州复为元军所占,十月,义军在延平西被元军包围,罗天麟、陈积万为叛徒罗德用暗害,二人首级被其奉以降元。
陈积万陈积万(1312~1346.10),元代福建连城隔川乡人。元末闽西农民起义首领。家资颇丰,养马十余匹,驮运食盐,往来经营于清流、宁化、归化(今明溪),将乐各县。积万性豪爽任侠,轻才重义,喜结交,而名重四方。罗天麟以积万经商县内外之便,令其暗中联络各方反元志士,发动群众利用山区石竹劈制成刀、矛、浸以便溺、烤干,作为武器准备举义。元至正六年(1346)六月,事泄,统治当局欲以谋叛罪下令捕杀罗天麟、陈积万。罗天麟闻讯,立即派人飞奔城外隔川乡,告知陈积万,下令各乡、村同时举义,诛杀村中蒙古管家“长上爹”后,迅即组织武装群众前来围城策应。罗天麟则在县城军营驻地号召汉军竖起义旗,手持利刃,直奔内衙,诛杀达鲁花赤等蒙古官吏,一举攻占县城。占领县城后,立即召集军事会议,商讨抗元行军部署,出榜安民,发布檄文,驰告各地,号召百姓举义反元。数日内,四方响应,投奔者达数千人。天麟、积万与军师饶梅生(连城白坑人)商义进军路线,分析当时形势,认为汀州乃府治所在地,敌人重兵驻防,兵多械精,不易攻取;而清流、宁化紧接连城,山城小县,兵力薄弱,易夺易守,且积万长期商盐于此,结交义士如林,可为发动,以扩军力,保证军需给养,进则易胜,退则易守。于是决定先取清流,转战宁化,雄视汀州。各地人民深恨蒙人肆虐,义军所到,沿途投奔起义者不可胜数。部队迅速扩展达数万人,军声大振。汀州知府、守备闻讯,惊惶万状,星夜上报,向朝廷告急。而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宁化后,立即挺进长汀,七月中旬占据汀城。罗天麟、陈积万随即分兵南攻上杭、武平,西略江西瑞金。汀属六县皆为义军所占。八月初,随即集中主力北上,经宁化、清流,转战归化、将乐,直抵顺昌,进逼延平(今南平市),拟沿闽江东下,直取福州,北上建宁(今建瓯)入浙江。元廷闻报,诏福建元帅府经略真宝、万户廉和尚出讨。八月又令江浙行省右丞忽都不花、江西行省右丞秃鲁统军合围。九月,汀州复为元军所占,十月,义军在延平西被元军包围,罗天麟、陈积万为叛徒罗德用暗害,二人首级被其奉以降元。
马驯马驯,字德良,连城四堡人,生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农历正月初一。他十一岁为府学生员,廿五岁登进士,三十岁任户部主事。三十八岁提升为户部郎中,奉命督运粮草,悉心筹划,省运输费三分之一。后升任四川左参政,恰逢四川民变,他核查出已征未用粮数百万斛,以供军饷,得到赏赐和嘉奖。冷漠的冰,似乎已成了过去。他十一岁为府学生员,廿五岁登进士,三十岁任户部主事。三十八岁提升为户部郎中,奉命督运粮草,悉心筹划,省运输费三分之一。后升任四川左参政,恰逢四川民变,他核查出已征未用粮数百万斛,以供军饷,得到赏赐和嘉奖。52岁时升为右布政使。成化十一年(1475)播州(今贵州遵义)用兵,他提取库银购粮,既减轻百姓负担,又及时供应军饷。十二年(1476)升为左布政使。不久,松藩(今四川松藩县)边境骚乱,掌管边防军事官员主张派大军镇压。马驯极力反对,主张以德怀抚,上揭帖给大司马,提出只有防护得法,抚谕有方,才是万全之计。但建议未被采纳,结果兵兴无功,众赞马驯远见卓识。十七年(1481),马驯又提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湖广。恰逢关中(今陕西渭河流域)受灾,大批饥民流亡湖广,他立即赈济和平粜,多方安抚,无数饥民得救。不久,湖南、湖北受灾。马驯亲往各地视察,按灾情轻重减免田赋,百姓得以度荒。他在《乞恩减赋救灾,安民以安国本》疏中写道:“臣目击百姓,近山者煮叶草,近水者捕鱼虾,田园荒芜,十室九空,人们脸黄饥瘦,气息奄奄。臣先计口发粮,并答应报请减赋,灾民才安下心来。”他提出对灾民的骚乱宜赈抚,不宜镇压的主张。不久,他因年老体倦,坚请辞职返乡。马驯在户部任职10年,在四川12年,在湖广7年,从政三十五载,功绩卓著,多次得到赏赐和嘉奖,5次提升官职,自部员累官都宪,封政议大夫。成化廿三年(1487),马驯67岁回到长汀,在城郊十里铺张家陂盖房数间,曰:皆山堂。马常与故旧游览名胜,写有《鄞江八景诗》;作《谕俗》四章,以示子侄。生平著述甚丰,其上边防策,上兵部止兵揭帖,奏请减赋诸疏,皆切实可行。
黄张生黄张生(1352—1430),隔田先祖、连城武术奠基人。公元1385年(明洪武年间),黄张生到河南登封少室山(现嵩山少林寺)拜师学艺。在三位少林和尚多年精心教导下,武功大进。学成回乡后,黄张生在童子岩山顶草坪组织练武,并将所学功夫传给族人,从此隔田兴起练武风,这里也被族人称为“连城少林寺”。清顺治四年(公元1641年),一场山火烧毁了草堂式“连城少林寺”,而后族人在旧址重建青砖碧瓦的“连城少林寺”。
童玺
童玺,字信之,诚之孙也。天性孝友,领成化庚子乡荐。初授全州同知,累迁平乐府通判,高判府同知,服阕,改广州府,力罢佛山铁课,平寇。迁刑部员外郎,疏请筑连城城堡。时母年将九十,给假省亲。寻迁澄江府知府,建城、迁学、平徭、弭寇,澄人载德,立祠祀之。秩满归林,年逾古稀,躬养九旬老母,朝夕不懈,所谓终身慕父母者乎!
邹圣脉
邹圣脉(1691-1762),字宜彦,别号梧冈,康熙三十年生于连城(原长汀)四堡雾阁。清初著名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作者之一。《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作者为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本书最早名为《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清朝的嘉庆年间由邹圣脉、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进行了增补。他工文学,善书法,为清代声名颇著的学者之一。
邹经邹经,字年官,号耕芦,别号畲五,连城(原长汀)四堡雾阁人。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抗击海盗、保卫海疆的著名将领,福建巡抚余文仪誉之为“人中龙虎”。
杨簧杨簧,原名杨笙,字履春,号竹圃,福建省连城县芷溪人,芷溪杨背杨氏第18代裔(杨济公房)。生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丙申岁正月十二日辰时,卒于清道光后期,具体不详。嘉庆庚辰中进士,官至江苏巡抚、护理两江总督。著有《竹圃诗文集》。
吴拔桢
吴拔桢,又名堦,字干卿,号梅川,生于清咸丰七年,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人。1888年(戊子),他以“国学生”的身份参加“乡试”,考取第六名举人,1889年(己丑)“考选”兵部差官,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取中第三十三名进士,殿试钦点三甲第八名蓝翎侍卫。戊戌(1898年)九月选授山东青州营守备,钦加都司衔,赏戴花翎。壬寅(1902年)三月由“抚院张”“札委护理本营参将篆务”,本年十二月“调署登州右营守备”,甲辰(1904年)三月复原任。本年七月“在任闻讣丁艰”,乙巳(1905)“回籍终制”。最负盛名的就是官居三品的武进士吴拔祯。吴拔祯少年时在村里武馆学武,1892年中进士,殿试时,因武艺突出,光绪皇帝拍着他的肩膀叫好,点他为三甲第八名蓝翎侍卫。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时,慈禧和光绪仓皇出逃,途中光绪皇帝的马车脱离车队,吴拔祯翻抢至圣驾前,掉转马头,驾着马车迅速赶上车队。事后被加封为武功将军。1904年,因父亲病逝,吴拔祯辞官还乡,临行前,光绪皇帝特许他回乡后,可兴建“都阃府”一座,跨街“恩荣”牌坊一座。如今,这座牌坊还屹立在村口,而都阃府已毁于大火,只剩些石柱等。
连城县近现代十大杰出历史人物
周仰云连城一中仰云文化公园周仰云(1885~1964),连城旅外华侨中的著名人士之一。清光绪十一年(1885)出生于连城文亨乡一个中产家庭。清沫,家境中衰,仰云入学数年,即弃学赴姑田当学徒,以勤奋机敏,为店主所倚重。后派往广东潮州,负责推销土纸。
民国3年(1914)在潮州与友人合股经营颜料商店,主销德国拜尔厂所产染料。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海上交通受阻,货源短缺,价格涨跌无时,几度折腾,颜料商店宣告破产,大股东依恃政治背景,盛气骄横,委过他人,全部责任概由仰云独自承担,竟至身陷缧绁,经友人仗-围,始脱。此后与同乡在潮州组织连兴昌纸行,经营连城土纸。
民国19年,连城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政权时,国民党政府对根据地实行经济-,进出物资通路阻塞,连城土纸难以外运至潮,汇兑业务受挫,纸行濒临崩溃。仰云当机立断,关闭连兴昌纸行,与粤、闽两地商人合股组建广福纸烟公司于汕头,并于上海、泰国设立分支机构。初期代销美丽牌和鹰牌香烟,由沪运泰。汕头总公司则设厂自制,由仰云与汀人许葛通任经理,产品质量颇佳,业务发展很快。后因制烟主要技师为同行高价雇请而离职他往,继任非人,而质量下降,亏损过半。仰云召集股东商议,欲再增资金,以图重振,而股东畏缩不前,公司解体。后仰云由友人以巨资相贷,撤沪、汕机构,自赴泰国另辟蹊径,建厂经营烟草。前车之鉴,使仰云在用人选才、生产工艺、商品质量、管理方法等方面,全力以赴,去芜去冗,求真求实,信用为上,由是商务繁荣,企业兴旺。
“七·七”事变后,全国燃起抗日烽火,声势澎湃。仰云爱国情殷,支持桑梓抗日力量,兴办教育以振兴中华。民国27年,县教育界人士邓光瀛、李云霄、童近震、罗莲舫、李师张、李少韩等鉴于救国图存,认识到非激发爱国之心不可,而教育乃益民智、求图存、争进取、育良才之所,于是倡议创办明耻中学,寓“明耻教战”之义。然资金无着,地方难筹,适仰云侨居泰国,驻足香港,有支乡援国之意,李云霄等遂携函赴港与仰云商议,仰云欣然以应,复函“愿独资兴办”。时省教育厅规定,凡创办私立中学,须筹资10万元存于中国银行,方可立案。时仰云在泰之商业,因日寇正谋南进,烟业收缩,银根紧压,处境困难,但仍倾全力将银元10万元如数汇交李云霄代办存入长汀中国银行。明耻中学立案始告解决,如期开办招生。选地于原县立东塔小学旧址,兴建楼房1座(教室8间,办公室2间),实验室、礼堂各1座,另平房教室3间,教师宿舍1排。办学经费直至1949年春均由仰云负责。新中国成立初,学校经费来源中断,交与人民政府接办。1951年春,明耻、县中合并为连城第一中学,设于明耻中学旧址。
仰云除办明耻中学外,在其家乡文亨周屋创建小学一所。校舍、设备齐全,学生全部免费,且每人发制服一套以资鼓励。此外,举凡修桥铺路、建校舍、朋友落魄困难,千金相助毫不吝惜,亦不冀报答。仰云常谓于人:钱财易聚亦易散,有钱不乐助他人,财又何益!甚且贻误子孙后代。
民国31年,泰国局势紧张,仰云携部分资金至香港。民国33年日寇占领泰国,仰云在泰资财全为所夺。仰云在港虽极拮据,但为守信取义,仍将公司股金本息一一析还股东。后香港一度沦于日寇之手,仰云赖朋友之助辗转新加坡,于民国34年绕道回归祖国。民国37年,港商中南公司经理张静庵邀其赴香港,1964年在港逝世,终年79岁。
沈毅民沈毅民,原名沈君炤,字质刚,号光甫,清光绪十七年(1891)出生于连城城关西门菖莆塘一个书香富户之家。光绪二十六年父病逝,由母抚养成人。毅民自幼颖悟,课业长进极快,作文论证,异于同窗。于是朗西管教更严,冀望百炼成钢,毅民偶有小错,即被罚以长跪、鞭笞,而毅民亦俯首受教不敢违。叔爱之心切,年十六即为其议聘名门童氏之女,是年完娶。婚后,叔命其辍学持家管业,所有店务治理井井有条,商务兴盛。朗西为此盛赞毅民异于亲友中诸侄辈,然其对毅民教育未尝松懈。毅民亦尊重之,未敢稍怠,举凡家庭小事唯命是从,不加争辩。但对时局国势大事,毅民则持异端,倾向于革命思想,反对朗西忠君守旧意识,甚至强烈反抗,终致违命出走,东渡日本东京求学。朗西担忧不已,致书叮嘱劝阻,而毅民则复书谓:“侄走革命之路,虽百折而不回也。”宣统三年(1911),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推翻清廷,建立民国。毅民自东京返回福州法政学堂就读,兼顾家乡纸业,在福州组建美成纸行,办姑田连史纸出口业务,向东南亚扩大销售范围。未两年,又东渡日本,进东京明治大学肄业,此时,毅民加入孙中山领导之中华革命党。毅民(当时名为沈光甫)以素性豪爽、待人诚挚而闻名于汀州同乡留学生中。民国2~4年(1913~1915)间,毅民常回国宣传革命,参与家乡教育事业,与地方人士共同倡办连城县立中学,亲自出面邀请庙前丰图知名人士邓光瀛出任校长,主持校务。县中此后十余年陆续为各类学校和黄埔军校输送了大批人才。民国4年毅民东渡赴日。是年冬初,毅民受孙中山之命,返国与莆田林一士会合,组织力量在榕先除袁世凯爪牙、福建督军李厚基,然后起事。事泄,敌人警觉布防,当毅民方抵福州,即为李厚基爪牙侦捕,拘禁于督军署监狱,几经残酷刑讯,毅民至死坚贞不屈。同年12月31日,殉难于福州督军狱中,时年仅24岁。
项与年项与年(1894—1978),连城县朋口镇文坊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转入周恩来在上海创办的中央特科。1929年项与年和中央特科红队的战友在上海霞飞路昼夜守伏,击毙出卖中共领导人彭湃的叛徒白鑫。1931年,中共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往江西革命根据地后,项与年继续留沪从事地下活动。1933年项与年潜伏国民政府内部,任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情报参谋。1934年项与年随军长征,中途党组织又派其前往香港,开展秘密联络活动。在长期艰苦的秘密革命活动中,他立场坚定,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对党忠诚,斗争机智勇敢,曾获得上海党组织的“反敌特斗争胜利”奖。1938年,项与年从上海回到延安,担任三边地委、关中地委、绥德地委常委兼统战部长。1978年病逝。
罗丹罗丹(1904~1983),原名桂秋,字稚华,号慧印居士,福建省连城县人,出身贫苦,仅仅读了三年私塾和一年高小便因家贫辍学,十四岁开始在龙岩、漳州地区当学徒和写字工人,然而酷爱书法,工余时间勤习法书,从秦朝碑版、篆书着手,临遍晋唐楷、行、草书。从小爱好书法,勤学苦练。20世纪30年代起,其独创“罗丹体”风靡闽南及东南亚一带。1930年来厦,开办风行印刷社,后南渡新加坡,1935年定居厦门。抗战期间,创办了进步文化团体南社闽集,任副社长,并创办《长风报》,任社长,著有《稚华诗稿》。新中国成立后,任厦门第一印刷厂厂长兼市工商联秘书长,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先后当选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侨联和工商联执委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积极参加与创办厦门市书法篆刻研究会、市书法协会。他十分重视书法人才的培养,先后参加创办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现为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和市业余书法学校,一生中留下大量的诗词书法作品,堪称“诗书双绝”。生前普通老百姓慕名求字,他都尽量满足要求,故有人民书法家的称号。1999年,被列入27位对厦门有杰出贡献者之一。
张南生张南生(1905-1989),男,连城县新泉镇北村人,原名张履勋。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乡苏维埃政府委员,红12军二纵队一大队政委,第103团连政委,红13军第二团政委,红五军团第13师39团政治处主任,师部党总支书记,红五军团第13师37团政委,国家保卫总队政委,国家政治保卫团政委,红31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58旅769团政治处副主任,386旅771团政委,先遣支队政委兼中共冀西地委军事部部长,独立支队政委兼中共晋中地委军事部部长,八路军129师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八路军野战总部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等,参加了百团大战及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副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参加了上党、晋中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代主任,在抗美援朝中,参与指挥了粉碎敌军秋季攻势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战役。回国后历任北京军区副政委、顾问等职。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会议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8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徐传华徐传华,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原名李金铃,连城赖源人。祖籍上杭白砂乡,父李如意为木偶表演艺人,早年迁居连城县赖源乡。传华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后过继给其父的艺友徐象求为嗣。传华6岁进乡间私塾读书,12岁进木偶戏班习艺,16岁出师。对舞台锣鼓、弹拉、提线,演唱生、旦、丑、净、末各行角色,均已胜任自如。后经多年献艺磨练,提线操纵木偶动作灵活逼真细腻,加上唱腔宏亮圆润,颇受观众称道。此后,他率领老福星堂木偶戏班,走遍永安、大田、永春、德化、龙岩、漳州等地,献艺演出,渐有名声。从50年代起,传华先后当选为连城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政协委员、福建省文联委员、龙岩地区文联副主任。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1988年去世,享年82岁。
罗列罗列(1907.10.21-1976.9.8),号岭梅,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连城县罗坊乡上罗村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赴美国学习。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十七军团、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参谋长、第四十八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47年曾进犯延安。后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参谋长、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参谋长。1948年9月22日晋升陆军中将,1949年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参谋长,年底败退至重庆、成都。1950年退至西昌,任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参谋长,拟死守西昌。1951年赴台湾,任台湾“国防部”中将参谋。1955年提任副参谋总长,其间曾赴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大学特别班学习,1956年调任第一军团司令官。1959年调升陆军总司令,晋陆军二级上将。1961年任台湾“国防部联合作战研究督察委员会”主任委员。翌年任“三军联合大学”校长。1970年为“总统府”战略顾问,不久转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76年9月8日卒于台北,终年69岁。
江一真摄于庙前江氏家庙江一真陈列馆。江一真(1915-1994) 连城县庙前镇庙上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宣传员、护士、司药、医生,1932年入中央红军卫生学校四期学习半年毕业后任长汀医院护士,红12军卫生部医生,中央红色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医生,赵博生师卫生部长,红军总收容医疗队队长,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医务主任兼红四方面军首长保健医生,安塞重伤员医院院长,总部野战医院院长,总卫生部保健科长。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1-5次“反围剿”战役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卫生部手术队长,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校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长,曾和白求恩大夫一起奔赴前线抢救伤员,受到白求恩大夫的称赞。参加了平型关、百团大战、“五一”反扫荡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华中军区滨海总队政治委员兼滨海县县委领导工作,华中工委土地改革工作队队长,泰州地委副书记,参加了保卫淮阴、淮安、渡江等战役。建国后,任福建省委调研室主任、农工部长、秘书长,省委第一书记、省长,中央农垦部副部长,农业部代部长、党组书记,中央卫生部长、党组书记,中共河北省委第二书记,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委,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
李德安李德安,1916年12月生于连城县新泉乡良盟村。1929年12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6月转为中共党员。1931年3月参加红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1932年8月任红军独立第九团侦察排副排长、排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至五次反“围剿”战争。主力红军长征后,在闽西南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于1938年4月任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二营五连排长、三营八连连长。1940年入新四军教导队学习。毕业后任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二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三营营长。1942年4月任新四军七师五十八团参谋兼桐庐县委书记、军事部长,贵东地区大队长。1944年1月参加师部整风学习,7月任皖江区党委委员。8月任十九旅五十七团三营营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3月任十九旅作战科长、七团副团长、团长。1947年9月任第三野战军九纵八十一团团长。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临沂磨石沟、孟良崮、南麻、临朐、周村、淮县、兖州等战役战斗以及著名的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1949年4月参加华中野战军团干队学习班。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0月任福建省福安军分区参谋长。1952年10月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二班学习。1954年12月任二十八军八十三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1958年后任福州军区守备第八师师长兼政委,福州军区闽北指挥部司令部参谋长。1969年任二十九军司令部参谋长,江西、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参谋长,1975年6月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82年7月离休。 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9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忆红九团》、《连城风雷》、《铁流火花》、《冲向黎明》、《史迹琐忆》等5部长篇回忆录。 2008年在福州逝世。
项南
项南(1918—1997),原名项德崇,连城县朋口镇文坊村人。1918年11月出生于农民家庭。早年随父亲项与年从事闽浙赣边区革命根据地开辟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为抗日救国,几经辗转,于1941年春,到达盐城新四军军部。1941年9月18日,出任建阳县政府首任财经科科长,为创建抗日新政权,开展敌后根据地的财政建设,打破日伪经济封锁作出重大贡献。1942年2月,先后任阜东县县委秘书、县委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盐阜五分区、十一分区财经处处长。1949年2月,赴皖中开辟新区。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安徽省青年团书记、华东局青年团书记、团中央书记、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党的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7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9周岁。综合/连城县政府网 庙前文化大观园 图文来源网络或《连城县志》
这么多大人物 历害了,我们连城 赞个。。 连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哈哈,只认识项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