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kk社区

标题: 泰宁有个千年古村,宋朝时曾被当做嫁妆……一起去看看吧 [打印本页]

作者: 海阔天空    时间: 2018-12-14 12:35
标题: 泰宁有个千年古村,宋朝时曾被当做嫁妆……一起去看看吧
                                                                                                   
出泰宁城,溯北溪而上,群山叠嶂,行程32公里间,一山更比一山高。抵达新桥乡的大源村——泰宁海拔最高的建制村,满目大坡高岭,顿觉山险关雄。翻过村北的茶花隘,就越过了武夷山。山的那边是江西,黎川县的德胜关悬在半山。


(, 下载次数: 50)
▲ 建于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的严氏宗祠

  大源村也悬在半山,上大源与下大源高低错落。这里,自宋以来,属泰宁县绥城乡清泰里安仁保(清雍正二年,街口建了新泰桥,改称新桥),是明清时出闽入赣的中转站,也是中央红军往来闽赣的必经之地,成为泰宁县最早建立红色政权的乡村之一。2012年9月,大源村荣膺三明市首批“中央红军村”;同一年,大源村列入中国首批传统村落目录。

(, 下载次数: 51)
▲ 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的文昌阁

宋时的嫁妆
  大源,东邻邵武,西毗建宁,北出江西黎川,联结着闽赣两省的三县一市。三面环山,一面长坡形成的几处台地,生活着严、戴、林三姓人家,人口虽仅数百,却是个千年古村,曾经人文鼎盛,至今古色古香。
  按三姓聚居点,大源分为严氏上大源(福塘坊)、戴氏下大源(鹿林坊)和林氏椒窠三个自然村。巍峨的武夷山横亘村北,杉溪跌宕而下,往南蜿蜒出村——它出自茶花隘南坡,是泰宁北溪之源,流入金溪;茶花隘北坡为邵武的西溪之源,流入富屯溪。山高水长,大源因处北溪最大支流源头而得名。
  北宋初年,严姓人家就已定居上大源。

《福建邵泰二县严氏宗谱》记载,入闽始祖严续是东汉名士严光的40代孙。其父严可求,浙江扬州江都人,唐朝末年知遇于徐温,同为吴王杨行密的重臣。徐温的养子徐知诰(李昇)废吴立唐,史称南唐。其子李璟为南唐中主,拜严可求的儿子严续(912-1006年)为左丞,直至同平章事。保大二年(944年),南唐攻破闽国,闽赣边界的杉关守将邓植(905-984年)随闽主王延政投降。保大十三年,年届半百的邓植后因小过获死罪,为严续诤言所救,乃至密释回闽,定居杉关西南的安仁保,即今泰宁县新桥乡。
  南唐后主李煜继位后,冤狱繁兴,严续受诬,家人尽诛,自身成囚,幸得狱官赵元德拼死义释。严续脱险后,扮作僧人游历至邵武的飞猿岭,隐于某寺。邓植获悉,感恩寻访,说服严续还俗,劝说年近花甲的恩人娶自己的女儿为妻,并以大源方圆二十里地作为嫁妆。
  时在北宋开宝二年(969年)。

(, 下载次数: 52)
▲ 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戴氏宗祠

别样的孝子
  严续生有三子,长子严益,次子严义,三子严羔。严义,字正仁,遵父遗言,定居大源村的福塘坊。
  福塘坊因牌楼后有一口大水塘而命名——塘边上方还有鸳鸯井,一饮一洗,造福邻里。
  我们在福塘坊转悠,惊讶于强烈的新旧对比。福塘新厝、福塘街尾,前些年迁建的楼房连片、连排摆开,道路硬化,公园邻近。而牌楼背后的古厝群,交错粘连,让人怀旧。走进州司马第高大的门楼,里面却是失修破落的境况。

不过,更令人感慨的是这位江州司马的际遇。严泰錥,字崇德,号毓秀,从小就是个孝子。长大后,“襟怀磊落,心气和平,有步月凌云之志”,可惜,这个“副市长”因清苦自好,“未得志于风云”,加上思念患眼疾的慈母,就“转经商归故里”。想到这一生官场失意,孝无着落,难怪他“慕萱堂,怀杖泣”(《严氏宗谱·荣名录·州司马》)
  同样的孝子故事,另有一种传奇。严铁脚,行走轻快,故得此绰号,说是会法术,能呼风唤雨,却改不了独子的顽劣,“叫他上山偏要下水”,总是反着来的。严铁脚相好一处“宝穴”,为了葬后能早腐烂早“发迹”,临终嘱咐儿子:用石头作枕。他想,就让儿子反着来吧,铁块作枕也不怕。谁知逆子幡然悔悟了:“我拗到这么大,也该听一回爹的话了。”于是,安石为枕,谋划落空。
  严氏人才辈出,曾有严嵩族人前来寻根,认定严续的4代孙严桓是其始祖。查《严氏宗谱》,赫然记曰:“桓公,伓公长子,未详。”外出滞留,肇基他乡倒也未可知。


(, 下载次数: 45)
▲ 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建的镇安桥

入志的乡善
  严氏开发福塘坊大约390年后,戴和钦三兄弟从江西黎川的浒溪入闽避乱,和钦公定居鹿林坊——山如鹿集,以此得名。
  鹿林坊有两个乡善入了乾隆版《泰宁县志·人物志》——
  戴廷骏,大源人。弱冠补弟子员,援例入监。醇谨端方,淡于进取。性喜奖引后进,经其陶冶,士皆知名。又好为义举,捐金不吝,乡里咸推重之。
  这是个好老师,但他好善乐施的名气远没同村的小辈戴从圣大——

   戴从圣,字东山,大源人。由庠生援例入贡。倜傥有风度,慷慨周急,求无不应。尤雅爱文士,抵掌流连,朋樽常满,人方之孔北海云。
  这帅哥,有才更有财,建“官厅”,宴文士,济穷困,有求必应,人称泰宁的“孔北海”。如此评价,远高于族谱小传,真是奇怪——
  戴从圣,字东山,号鲁庵,好读书。优待文士。年二十二,补弟子员,旋加增广生。以恩入成均,檄文来催,以父老坚不入监。广购书籍,奖励后人,其侄孙鸿者尤沐其德教。居家有条,其待孤寡尤厚,故侨居无依,公为之抚育成立。(《戴氏族谱》)

  这样的人物,在民间传为神人:戴东山为何钱多?因为他家养了黄白二马,天一黑,黄马屙金,白马屙银——聊博一笑。
  更神的是戴沅,县志记为“未考职监生”。此公跛脚,书法了得,在延平教书时,揭官榜上城门写罢“延平府”三个大字下来,人说“府”字头上少了一点,他“哦”了一声,抓起一团烂草纸,蘸蘸墨随手甩去,恰成妙笔一点。大源人说,鹿林坊永安殿大门上的“永安殿”三字,正是戴沅的遗墨真迹。


(, 下载次数: 52)
▲ 上大源水尾古建筑群

罕见的古隘
  大源村北约4公里峰顶处,有个茶花隘,旧名茶花岭,曾经长满大籽油茶树,故名。此隘或称巫寮,为《八闽通志》所记泰宁县唯一的关隘。
  上下岭的古道宽约1米至1.5米,以麻石铺砌,阶坎高低不等,依山势蜿蜒,至今犹存。这是出赣入闽的唯一孔道,隘口险峻,曾经驻兵,营寨的断墙残垒还在。大源秀才戴天垣,在耿精忠反叛时,就曾奉命守过茶花隘——“聚乡勇,勤捍卫,附近村落赖以粗安。”

古道常有热肠人。戴从圣孙子戴光宸,为人勤谨,明大义,见行人上下此隘,不耐寒暑,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就在隘口建筑一座石亭,单孔石拱,条石垒砌,饰以卷顶,至今可避风雨,人称“爱亭”。
  泰宁籍作家冯敏飞曾这样描述明代的关隘:“去黎川,要在路上过一夜。要么在这边的宝石,要么在那边的德胜关。泰宁的班军,驻扎在茶花隘,监工伐木。”(《兵部尚书轶事》)
  但是,1977年11月起,泰(宁)黎(川)通了班车,公路从村西北距茶花隘十七八里外的叶竹隘通过,这条古道就渐渐冷清了。道旁的两处水塘也随之冷清:
  空腹潭。宽约百米,长约三百米,三面环崖,叠瀑成群,声如腹鸣,水深难测,唯峡口平流,浅可涉足。如今泥沙淤积,几乎无存。
  吃水坑。走在长长的古道上,焦渴难耐,突然,一眼山泉喷涌而出!如此恩惠,难怪大源人视它为“神水”:每年赤膊灯节时,灯从这处吉祥发源地出发;每当节日为菩萨洗脸、洗身,也取这里的水。如今,林密路塞,此俗废矣。


(, 下载次数: 52)
▲ 鸳鸯井

鲜活的古风
  若从下大源沿着杉溪边古道走访上大源,水尾迎面便是文昌阁,横跨古道,北额“章阁”,南题“文亭”,嵌有“文章”二字。“古代书生赴京赶考,到了这里,都要拜一拜呢。”村里人这样向访客解说。

过了文昌阁,便见南溪庙,传为宋神宗敕建,敬奉着严氏恩人赵元德——宋皇追封他为“义禁将军”,严氏后人尊称他为赵大将军、赵大元帅。南溪庙曾是书院,着重教人感恩。2008年重建后,作为“大源家训堂”,收集了新桥乡主要姓氏的家训家规,展示了严(续)、邓(植)、赵(元德)三个历史人物的感人故事,弘扬传统美德。新桥乡文化站站长严建华,当过大源村支书,他指着庙前密密的林子说,这是当年他和同学们种下的。
  历经700多年,下大源的水尾也形成了一个古建筑群:隆兴庙、永安殿、奎星楼。鼎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戴氏宗祠,半个世纪后,从水尾移建在村内古道旁。但令人惊叹的是戴氏官厅。


(, 下载次数: 48)
▲ 戴氏官厅

  这是一座组群式的高墙围合大宅院,附建有门坪、水池、后园、绣花楼、经堂等,是明清时泰宁四大豪宅之一。泰黎古道打从门前过,来往闽赣的官吏衙役在此歇息,民居便有“官厅”之称。红军三进泰宁,红十三师的一个团部曾设在这里,新桥反击战的指挥部也设在这里。
  大源人都聚族而居,院落幽深但房舍毗连,上大源、下大源都以宗祠为核心,形成主街,头尾连着古道。曾经客商往来,无法回避圩场、饭店、茶楼、客栈、商铺的诱惑,忍不住就打尖或住店,在此盘桓、休闲。
  在杉溪边、古道旁的两树之间,建了一座面阔米许的古朴小庙,不知供奉何方神圣,只知因为夹在枫树和柳树之间,它有个绰号:“风流庙”。这是劝商旅外出戒风流,还是鼓励村民走出山门一竞风流?
  相比之下,大源林氏聚居的椒窠是个现代新农村。他们是建宁汾水派分支,始迁祖林泰兴于清中期藏居邓家塘,部分裔孙于20世纪70年代搬至社岭下,不久搬进椒窠,直至1995年、2008年全部搬迁定居此地。
  传说,林氏始祖林泰兴从溪源来下大源打长工,遇匪乱,避居深山,后在破落的邓家塘迅速繁衍。因此传下两个特点:保留了汀州的客家话口音,过节比严、戴人家早一天。


(, 下载次数: 53)
▲ 大源新村:福塘新厝小区

“非遗”的魅力
  跳“傩舞”,迎“赤膊龙灯”,是大源村民的娱乐方式。
  傩舞,用于庆丰收和祈祥纳福等,据说是严续带回的宫廷舞,时称“番舞”。舞者为男丁,戴面具,光膀,着裙,穿草鞋,以武术招式为动作,古朴悍猛。整支舞队由弥勒佛引导,各类神祗边舞边走,武乐(锣鼓)、文乐(丝竹)随行,庄重而活泼。
  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严建华认为,傩舞融入佛教意味,与严续当过和尚有关。

赤膊龙灯,原称“火龙”,始于北宋熙宁年间,传为见多识广的“严铁脚”所创。其灯是特制的蜡烛(手艺传人仅存一户人家),裸露于风雨之中而不会熄灭,故名“赤膊灯”。“上元天色浑如洗,风静云闲月愈美。傍晚家家妆烛桥,饱餐趁早接龙尾……”(《戴氏宗谱·艺文篇·桥灯行》),这是大源人一年一度元宵迎灯的喜悦写真。上大源、下大源各有一条“火龙”,鸣炮起灯出行时,也是爆竹连响,也有武乐、文乐随行,一派喜庆。
  1995年,大源村成立了大源傩舞队。2005年夏,大源傩舞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赴京参加“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展示”和“中国魅力名镇展示颁奖庆典”节目录制演出。2009年,大源的赤脖龙灯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夏,大源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如何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为生活添彩?2015年,大源村成立“大源傩农家乐合作社”;2016年,在村的空旷处辟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以便“傩舞”展示108式舞姿,也便于“赤膊龙灯”摆字、设阵;2017年秋,举办“大源傩”民俗文化节……
  杉溪清唱,枫柳呼应,大源——这千年古村更加灵秀、清新。


(, 下载次数: 52)
▲ 严氏宗祠前的古街

来源:三明日报



               




欢迎光临 三明kk社区 (https://bbs.0598kk.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